“牛吃草”问题是小学数学中一类经典应用题,也叫“消长问题”。
它的核心是考虑原有存量、增加量、减少量三者之间的关系。下面我用小学生能理解的方式总结这个知识点。
一、基本模型(故事版)
场景:一片草地,草每天都在长(匀速增长),几头牛在吃草(每头牛每天吃草量相同)。
问:多少头牛几天可以吃完?或者已知牛的头数,求吃完时间。
三要素
- 原有草量:草地一开始的草(多少份。 固定值)。
- 草生长速度:每天新长出的草量(多少份。 固定值)。
- 牛吃草速度:每头牛每天吃草量(多少份。 固定值)。
二、解题步骤(四步法)
1. 设 1头牛 1天 吃1份草
⇒牛的数量 = 每天吃草份数。
2. 求 草的生长速度 G(份/天)
用两次已知条件列方程:
(1)第一次:牛数 N1,时间 T1,吃完。
公式:
原有草量=N1×T1−G×T1=(N1−G)×T1
(2)第二次:牛数 N2,时间 T2,吃完。
公式:
原有草量=N2×T2−G×T2=(N2−G)×T2
两式相等 (1)=(2) :
N1T1−GT1=N2T2−GT2
解出 G(草的生长速度)。
3. 求 原有草量 S
代入公式:
原有草量=N1T1−GT1
4. 求问题中的牛数或时间
设牛数为 N,时间为 T,则:
原有草量+G×T=N×T
解出未知数。
三、例题(类似水池放水)
题目:牧场上草每天匀速生长。24 头牛 6 天吃完,21 头牛 8 天吃完。问 18 头牛几天吃完?
解:
设 1头牛 1天 吃1份草,草每天长 G 份,原有草 S 份。
S+6G=24×6=144
S+8G=21×8=168
两式相减:2G=24⇒G=12(每天长 12 份草)
S=144−6×12=72
18 头牛:设 T 天吃完
72+12T=18T⇒72=6T⇒T=12
答:12 天。
四、常见变式
- 抽水问题(水池一边进水,一边放水)——就是你图片中的题型。
- 排队检票(不断来人,检票口检票)。
- 地球资源消耗(可再生资源)。
五、小学方法口诀
牛吃草,四步走:
一设每牛吃一份,
二求草长速度,
三求原有多少草,
四代问题求答案。
这个知识点训练孩子的动态平衡思维,是小学高年级重点拓展题型。